您的位置:主页 > 家居资讯 >
家居资讯

大奖国际快三上枢密韩太尉书(上枢密韩太尉书)

作者: 发布时间:2023-09-27 13:55:23点击:

信息摘要:唐宋八大家·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【原文】 太尉执事[1]:辙生[2]好为文,思之至深。以为文者气[3]之所形[4],然文不可以学而能,气可以养而致。孟子

唐宋八大家·上枢密韩太尉书

上枢密韩太尉书

上枢密韩太尉书

【原文】

太尉执事[1]:辙生[2]好为文,思之至深。以为文者气[3]之所形[4],然文不可以学而能,气可以养而致。孟子曰:“吾善养吾浩然之气[5]。”今观其文章,宽厚宏博,充[6]乎天地之间,称[7]其气之小大。太史公行天下,周览四海名山大川,与燕、赵间豪俊交游,故其文疏荡[8],颇有奇气[9]。此二子者,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?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[10],动乎其言而见[11]乎其文,而不自知也。

辙生十有九年矣。其居家所与游者,不过其邻里乡党[12]之人;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,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;百氏[13]之书,虽无所不读,然皆古人之陈迹,不足以激发其志气。恐遂汩没[14],故决然舍去,求天下奇闻壮观,以知天地之广大。过秦、汉之故都,恣观[15]终南[16]、嵩[17]、华[18]之高,北顾黄河之奔流,慨然[19]想见古之豪杰。至京师[20],仰观天子宫阙之壮,与仓廪[21]、府库[22]、城池、苑囿[23]之富且大也,而后知天下之巨丽[24]。见翰林欧阳公[25],听其议论之宏辩,观其容貌之秀伟,与其门人贤士大夫[26]游,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。

太尉以才略冠天下,天下之所恃[27]以无忧,四夷[28]之所惮[29]以不敢发[30],入则周公、召公[31],出则方叔[32]、召虎[33]。而辙也未之见焉。且夫人之学也,不志其大,虽多而何为?辙之来也,于山见终南、嵩、华之高,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,于人见欧阳公,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。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[34],闻一言以自壮,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。

辙年少,未能通习吏事[35]。向[36]之来,非有取于斗升之禄[37],偶然得之,非其所乐。然幸得赐归待选[38],便得优游[39]数年之间,将归益治其文,且学为政。太尉苟[40]以为可教而辱教之[41],又幸矣!

【注释】

[1]执事:侍从。在书信中常用作对方的敬称,表示不敢直指其人。

[2]生:平生。

[3]气:气质和精神。

[4]形:显现、表现形式。

[5]浩然之气:正大刚直的气质。

[6]充:充满。

[7]称(chèn):相称、符合。

上枢密韩太尉书(上枢密韩太尉书)

[8]疏荡:文章风格疏朗奔放,洒脱而不拘束。

[9]奇气:奇特的气质,新颖的风格。

[10]貌:外表。

[11]见(xiàn):通“现”,表现。

[12]邻里乡党:古代社会基层组织的名称。《周礼·地官》载:“五家为邻,二十五家为里,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,五百为党。

[13]百氏:诸子百家。

[14]汩没(gǔ mò):埋没。

[15]恣观:尽情观赏。

[16]终南:名山,在今陕西西安市南。

[17]嵩:中岳嵩山,今河南登封县北。

[18]华(huà):西岳华山,在今陕西华阴县南。

[19]慨然:愤激感慨的样子。

[20]京师:宋朝首都汴梁东京,今河南开封。

[21]仓廪(lǐn):粮仓。

[22]府库:官府存放财物兵甲的仓库。

[23]苑囿(yòu):帝王养花木和动物的园子。

[24]巨丽:宏伟壮丽。

[25]翰林欧阳公:翰林学士欧阳修,执掌内朝替皇帝草拟诏令。

[26]门人贤士大夫:指欧阳修所交游的孙舜钦、梅尧臣、曾巩等人。

[27]恃:依赖,依靠。

[28]四夷: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。

[29]惮(dàn):畏惧、畏服,害怕。

[30]发:发动,侵扰。

[31]周公、召(shào)公:周文王之子、武王之弟姬旦、姬奭,二人共同辅助武王、成王。周公封于鲁,召公封于燕,为鲁、燕二国之祖。

[32]方叔:周宣王时大臣,南征有功。

[33]召(shào)虎:召穆公,周宣王时平定淮夷有功。

[34]光耀:光辉,风采。

[35]吏事:做官的一些事务。

[36]向:以前,前些时候。

[37]斗升之禄:微薄的俸禄。

[38]赐归待选:准许我暂时回家,等待吏部的选拔。

[39]优游:自在,闲适。

[40]苟:如果。

[41]辱教之:屈尊您教导我。辱,表尊敬,副词。

【译文】

韩太尉执事:苏辙我生性喜好写文章,对此思考得很深。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,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,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。孟子说:“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。”现在看他的文章,宽厚宏博,充塞于天地之间,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。太史公司马迁走遍天下,广览四海名山大川,与燕、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,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,颇有奇伟之气。这两个人,难道单靠执笔学写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?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,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,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。

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。我住在家里时,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。所看到的,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,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。诸子百家的书,虽然无所不读,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,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。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,所以断然离开家乡,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,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。我经过秦朝、汉朝的故都,尽情观览终南山、嵩山、华山的高峻,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,想起古代的英雄豪杰深有感慨。到了京城,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、府库、城池、苑囿的富庶巨大,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。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,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,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,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,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。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,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,四方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,在朝廷之内您像周公、召公一样辅君有方,领兵出征像方叔、召虎一样御侮立功。可是我至今还从未见到您呢。

况且一个人的学习,假使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,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?苏辙这次来,对于山,看到了终南山、嵩山、华山的高峻;对于水,看到了黄河的深广;对于人,看到了欧阳公;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。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丰采,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,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。

苏辙年纪很轻,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。先前来京应试,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,偶然得到了它,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。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,等待吏部的选拔,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,并且学习从政之道。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,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。

【解析】

本文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。嘉祐元年(1056),苏轼、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,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。第二年,苏轼、苏辙兄弟高中进士,“三苏”之名遂享誉天下。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封《上枢密韩太尉书》。

文章从作文养气的角度突出渲染了苏辙为养足“浩然之气”,游览名山大川、风土人物,并一睹京华人物欧阳公的风采,一路写来,最后引出必要与韩公一见。文章前三段都通过多角度的推理论证了“文者气之所形,然文不可以学而能,气可以养而致。”的观点,最后一小段文字才直述求见太尉的本意,从而入情入理地表达了他想要拜见韩太尉的心愿。

本文采取巧妙而严谨的结构,从提出论点、论证、证明到最后提出求见都是建立在“为文”而不是“为官”的基础上,这就使得文章恭敬而不谄媚,不推不就,恰如其分。

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

上枢密韩太尉书(上枢密韩太尉书)

《上枢密韩太尉书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于嘉祐二年(公元1057年),写给太尉韩琦的一封信。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?本文是我整理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,仅供参考。

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原文

上枢密韩太尉书

作者:苏辙

太尉执事:辙生好为文,思之至深。以为文者气之所形,然文不可以学而能,气可以养而致。孟子曰:“吾善养吾浩然之气。”今观其文章,宽厚宏博,充乎天地之间,称(chèn)其气之小大。太史公行天下,周览四海名山大川,与燕、赵间豪俊交游,故其文疏荡,颇有奇气。此二子者,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?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,动乎其言而见(xiàn)乎其文,而不自知也。

辙生十有(yòu)九年矣。其居家所与游者,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;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,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;百氏之书,虽无所不读,然皆古人之陈迹,不足以激发其志气。恐遂汩没(gǔ mò),故决然舍去,求天下奇闻壮观,以知天地之广大。过秦、汉之故都,恣观终南、嵩(sōng)、华(huà)之高,北顾黄河之奔流,慨然想见古之豪杰。至京师,仰观天子宫阙之壮,与仓廪、府库、城池、苑囿(yòu)之富且大也,而后知天下之巨丽。见翰林欧阳公,听其议论之宏辩,观其容貌之秀伟,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,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。太尉以才略冠天下,天下之所恃以无忧,四夷之所惮(dàn)以不敢发,入则周公、召(shào)公,出则方叔、召(shào)虎。而辙也未之见焉。

且夫人之学也,不志其大,虽多而何为?辙之来也,于山见终南、嵩、华之高,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,于人见欧阳公,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。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,闻一言以自壮,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。

辙年少,未能通习吏事。向之来,非有取于斗升之禄,偶然得之,非其所乐。然幸得赐归待选,便得优游数年之间,将归益治其文,且学为政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,又幸矣!

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注释

执事:侍从。

文者气之所形。然文不可以学而能,气可以养而致:文章是由气形成的 , 然而文章不能靠学来达到好 ,气质却可以靠加强修养得到它。

养:培养。

浩然之气:正大刚直的气质。

宽厚宏博:宽大厚重宏伟博大。

充:充满。

称:相称,符合。

周览:饱览。

豪俊交游:豪杰来往。

疏荡:洒脱而不拘束。

颇:很。

奇气:奇特的气概。

岂尝:难道,曾经。

气充乎其中:精神气质充满在他们的胸中。

而溢乎其貌:洋溢在他们的外表。

动乎其言:反映在他们的言辞里。

而见乎其文: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。

游:交往。

乡党:乡里。

自广:扩大自己的视野。

陈迹:陈旧的东西。

以:用来。

其:我。

治:研习。

遂汩没:因而埋没。

决然舍去:毅然离开。

求:探求。

奇闻壮观:奇异的事物和宏伟的景象。

广大:广阔。

恣观:尽情观赏。

高:高峻。

顾:看到。

奔流:奔腾流泻。

慨然想见:感慨的想到。

仰观:瞻仰。

壮:壮丽。

仓廪:粮仓。

苑囿:猎苑。

富:富丽。

大:广大。

巨丽 :极其美好。

宏辩:宏伟善辩。

秀伟:秀美魁梧。

聚:聚集。

以才略冠天下,天下之所恃以无忧:凭借才能谋略天下第一 全国人依靠他可以无忧无虑。

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:四方夷人害怕你才不敢作乱。

而:可是。

焉:啊。

不志其大,虽多而何为:没有立下大志,即使学得多又有什么用。

大:浩大。

深:深远。

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:却还是因为没有见到太尉(感到遗憾)。

观:看到。

光耀:风采。

闻一言以自壮:听到你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。

尽:看尽。

大观:雄伟景象。

通习吏事:通晓官吏的事务。

向:先前。

斗升之禄:微薄的俸禄。

赐归待选:等待朝廷的选拔。

优游:从容闲暇。

益治:更加研究。

且学为政:并且学习治理政务。

苟:如果。

辱教之:屈尊教导我。

幸:幸运。

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翻译

太尉执事: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,对此想得很深。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,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,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。孟子说:“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。”现在看他的文章,宽大厚重宏伟博大,充塞于天地之间,同他气的大小相衬。司马迁走遍天下,广览四海名山大川,与燕、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,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,颇有奇伟之气。这两个人,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?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,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,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。

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。我住在家里时,所交往的,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。所看到的,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,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。诸子百家的书,虽然无所不读,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,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。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,所以断然离开家乡,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,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。我经过秦朝、汉朝的故都,尽情观览终南山、嵩山、华山的高峻,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,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。到了京城,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,以及粮仓、府库、城池、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,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。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,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,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,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,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。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,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,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,在朝廷之内像周公、召公一样辅君有方,领兵出征像方叔、召虎一样御敌立功。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。

况且一个人的学习,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,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?苏辙这次来,对于山,看到了终南山、嵩山、华山的高峻;对于水,看到了黄河的深广;对于人,看到了欧阳公;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。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,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,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。

苏辙年纪很轻,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。先前来京应试,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,偶然得到了它,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。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,等待吏部的选用,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,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,并且学习从政之道。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,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。

上枢密韩太尉书创作背景

宋仁宗嘉祐元年(公元1056年),苏轼、苏辙兄弟随父亲苏洵去京师,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。嘉祐二年,十九岁的苏辙与兄苏轼同中进士。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,这就是《上枢密韩太尉书)。这是一篇干谒文,文章着重阐释了自己的文学主张——“文者气之所形”,同时表达了对韩琦的仰慕之情及拜见之意,但在表现仰慕韩琦时,苏辙行文中没有流露出攀高枝、求高 官的意思,只是将求见高人心切。盼望高人指点以达养气目的的内心表露出来了,文辞恳切,才华毕显。[3] [6]

上枢密韩太尉书作品鉴赏

内容赏析

全文欣赏

文章的第一段,大意是提出了“养气与作文”的关系这样一个观点,并且以孟子、司马迁作为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的例证。第二段,大意是叙述自己通过周览和交游两条途径来养其气,可惜的是没有见到太尉。第三段的大意是从“志其大” 的假设,落实到求见太尉的宗旨。最后一段是求见太尉的结束语。

首先是称谓问题。为了表示尊重,不直呼对方,而称“太尉执事”。“执事”,左右的人。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。

第一段,先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,明确提出:“以为文者,气之所形”,文章是“气”的表现。接着提出总领全文的“养气”说。在具体阐述“养气”说的时候,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说明。一是孟子的“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”。作者认为,孟子的文章,内容宽厚宏博,并且充溢在天地之中,正是跟他的“气”的大小相称。这实际上强调的是内在修养问题。二是司马迁。作者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,知多见广,所以他的文章风格疏放潇洒,跌宕多姿,颇有奇气。这实际上是强调外在阅历问题。最后,作者总结道,孟子、司马迁二人的文章,都不是学出来的,而是因为“气”充满在他们心中。这段论述很周严。

第二段,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“养气”说展开论述。作者有前后不同的两种学习经历。第一种是交游不广、见闻不博,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。第二种是“求天下奇闻壮观,以知天地之广大”。作者在谈到第二种学习经历时,列举了四个事实:一是经过秦汉故都,尽情观赏;二是眺望黄河,想像着古时的英雄人物;三是到了京城,饱览一切,知道了天地的广阔、美丽;四是谒见了欧阳公,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汇集在这里。归纳起来,实际上是游览天下名山大川 ,广交天下的文人学士。而这两样,实际上说的都是外在的阅历,可见,苏辙是更重视外在的阅历的。

写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韩琦接见,文章至此,却还只字未提。

第三段,由上文欧阳公,自然引出韩琦。这一段主要是颂扬韩琦。表明欲见之意。“才略冠天下”,才能谋略位居天下第一。“入则周公、召公,出则方叔、召虎”,是说韩琦在内政方面有如周、召二公之贤,在领兵方面就像方叔、召虎那样能干。“这段最后“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,闻一言以自壮,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”,明确求见之意。

第四段,再次自明志气,再次表明求见之意。“且学为政”,并且学习治理政事。这一段特别申明入京师“非有取于斗升之禄”,可见其志向宏大。[1]

艺术欣赏

这是一封求见的书信,本义意在谒见。为何不迳直提出,却要从大谈“为文”的见解入手。

这叫“言此意彼”的手法。“养气”除读书外,当寻访“天下奇闻壮观”;而得见太尉“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”,这样求见韩太尉之意就自然地表露出来了。

这种信由于它的功利主义目的,往往会写的干瘪、空泛、甚至庸俗不堪。但韩琦不是一般的以权势自重的人、权贵显要。苏辙也并不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平庸之辈。在两个通达事理、识见高超人之间进行交流,实在容不得庸俗、阿谀奉承的,所以这封信要(一)达到求见太尉的目的;(二)表现出自己的不同流俗,从而引起韩琦的重视。但又不能写得非常狂傲,以免引起韩琦的反感。这样,这封信在立论、布局方面就需下一番功夫,苦心经营。作者找到了一个求见太尉的突破口,这个突破口就是从写文章谈体会说起,从而涉及了作文与养气的关系,养气与阅历的关系,阅历与求见太尉的关系。这一层又一层的关系,就像抽丝剥茧,最终达到求见的目的。由于作者是从作文这一特殊角度来立论,来陈述自己的意见。因此这书信的意义,就远远超越了它本来求见的目的,而成为一篇很有价值的文学论文。

其一,是由虚而实,步步推进,层层深入。

《上枢密韩太尉书》的宗旨是求见太尉,《古文观止》的编者认为,作者是采取了“注意在此,而立言在彼”的写法。“注意”就是该文宗旨之所在,这文中所追求的实在目标,就是求见太尉。“立言”就是文章开始提出的养气、作文观点。这是一种“虚”的议论。这里存在着一实一虚的问题。文章不从实处落笔,不从求见太尉入手,而是从虚处发端,即文章第一段首先提出的养气观点,然后再从养气的两个途径: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进行论证。关于内心修养,举了孟子的例子;关于外在阅历举了司马迁的例子。

第二段就着重从外在阅历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经历,如见终南、嵩、华等高山,见“大且深”之黄河,见议论宏辩、容貌秀伟的文坛宗师欧阳公,逼出来未见“才貌冠天下”的韩太尉之遗憾。这又使第一段的议论(虚)逐渐过渡到实——求见;由一般议论转到有所专指。作者从名山说到大川;又从大川说到京师;又从京师说到欧阳修。这样一一陪衬,层层深入铺垫,由物及人,最终到了第三段,文章之意真正落到了实处,提出求见太尉的具体要求。

纵观全文,作者从增广阅历,养气入手,叙述现状,表示愿望,提出要求。文章结构显然是步步推进,层层深入的。《古文观止》的编者说的好,“他讲意只是欲求见太尉,以尽天下之大理,以激发其志气,却从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。以历见名山大川、京华、人物,引起得见欧阳公”。“以作文养气引起名山、大川,京华、人物”。是说他的宗旨只是为求见太尉,从而使天下之大观真正完备,从而激起自己宏大的志向。但他却写求见太尉之前,见到了欧阳修,从而引起求见太尉;而写求见欧阳修之前,又写他见到了名山、大川、京华、人物,从而再引起能见到欧阳公。写见到名山大川之前,又写作文养气,从而引起后面历见名山大川。这就是说前面一层的意思,都是为后面一层作铺垫;而后面一层意思,又是由前一层意思引发出来的。所以说该文在结构上是由虚而实,步步推进,层层深入的。

其二,顿挫迭宕,一波三折。

像苏辙自己所说:“子瞻之文奇,吾文但稳耳”。他拿自己的文章与哥哥苏轼相比,苏子瞻的文章奇特,而自己的文章不过平稳罢了。苏轼的散文以奇特著称,而苏辙的散文以稳健见长。“稳”,即冲和、淡泊。但平稳决不是平铺直叙。《上枢密韩太尉书》这篇文章就是在平稳中有波折,淡泊中见深邃。

先来看这篇文章在承接、转折的地方,以突接、暗接为多。课文第一段论说“养气”,第二段开头写“辙生十有九年矣。”离开了第一段的意思,宕开一笔,承接的非常突然。意思好像与上面无关,但读到后面,“求天下奇闻壮观,以知天地之广大”,我们才明白,这部分是谈自己的阅历,与第一段说司马迁“周游四海名山大川,与燕赵间豪俊交游”,原来有着逻辑上的内在联系。再看第三段开头,“且夫人之学也,不志其大”,好像又在另辟蹊径,重新开头,转而谈另一个问题。但当我们读下去,读到“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”这句时,才知作者所说的“志其大”与第二段里的“以知天地之广大”是一脉相承的。到第四段说自己“向之来”,“非有取于斗升之禄”,这也无非从反面表明“志其大”的一种胸襟、抱负而已。与“志其大”联系,还是一种暗转形式,作了暗转处理。所以我们在看这篇文章在承接和暗转的地方,往往是突进和暗转的关系。这样就使文章呈现出跌宕、挫折的风格。

其次还可看到行文往往多从正面来论述,用的是一种顺笔,但有时又从反面来反激一句,如第一段中,孟子、司马迁的例子,是在正面说明观点之后,写了一个反问句“此二子者,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?”第三段也是从反面提出问题,“且夫人之学也,不志其大,且多而何为?”这样顺笔与逆笔相间、相济,就使行文有了起伏变化,也造成了文势的顿挫、跌宕。

再次在行文中还能看到有纵有收。“纵”,放开。如第二段写“奇闻壮观”“过秦汉之故都……而后之文章聚乎此也。”这段写的铺张、浩瀚,尽情挥洒,这是放开。而当收缩的时候,作者怎样写:如第三段中“辙之来,于山见……于人见欧阳公”三句,一起收卷,犹势如破竹。落到最后一句“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”。就像悬崖崩石,骤然发作,非常有力。因此刘西载在《艺概》里称苏辙文章“一波三折”,很有道理。[3]

名家评价

清代文人吴楚材、吴调侯《古文观止》:意只是欲求见太尉,以尽天下之大观,以激发其志气,却以得见欧阳公,引起求见太尉。以历见名山大川、京华人物,引起得见欧阳公。以作文养气,引起历见名山大川、京华人物,注意在此,而立言在彼,绝妙奇文。[8-9]

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沈惠乐:不像李白这样直白张扬了。他声东击西委婉曲折地向韩太尉求请,达到了目的。[10]

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简介

 

苏辙的《上枢密韩太尉书》全文翻译

原文: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,河决于澶渊,东流入钜野,北溢于济,南溢于泗。八月戊戌,水及彭城下。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,水未至,使民具畚锸、畜土石、积刍茭、完室隙穴以为水备,故水至而民不恐。自戊戌至九月戊申,水及城下,有二丈八尺,塞东、西、北门,水皆自城际山。

雨昼夜不止,子赡衣制履屦,庐于城上,调急夫、发禁卒以从事,令民无得窃出避水,以身帅之,与城存亡,故水大至而民不溃。

翻译:熙宁十年七月四日,黄河决堤于澶渊,往东流入巨野,北溢出到成功,在泗水往南溢出。八月戊戌日,水和彭城下,我哥哥子瞻恰好为彭城守。水没到,使百姓准备畚箕铁锹,饲养土石,积刍茭,完堵塞空隙,认为水准备。所以水至,百姓也不担心。自戊戌日至九月十五日,水到城下的有二丈八尺,塞向东西北门,水从城边山都。

大雨昼夜不停。子瞻穿制鞋鞋,房屋在城上,调紧啊,发禁卒来进行,让百姓不得私下出去避水。让自己率领的,与城共存亡,因此,水大到就不会崩溃。

原文:方水之淫也,汗漫千余里,漂庐舍,败冢墓,老弱蔽川而下,壮者狂走,无所得食,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。子瞻使习水者浮舟楫、载糗饵以济之,得脱者无数。

翻译:当水的过度的,漫无边际千里,冲走房屋,失败坟墓,老弱遮蔽河流而下,强壮的狂跑,没有吃,干死在丘陵上的树木。子瞻使熟悉水的浮船,载糗饵来帮助的,逃脱的无数。

原文:水既涸,朝廷方塞澶渊,未暇及徐。子瞻曰:“澶渊诚塞,徐则无害。塞不塞天也。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。”乃请增筑徐城,相水之冲,以木堤捍之。水虽复至,不能以病徐也,故水既去而民益亲。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,垩以黄土,曰土实胜水。徐人相劝成之。辙方从事于宋,将登黄楼览观山川,吊水之遗迹,乃作黄楼之赋。其辞曰:

翻译:水已经干涸,朝廷正塞擅渊,没有时间和慢。子瞻说:“澶渊确实堵塞,徐则无害,堵住不堵塞,天啊,不可让徐人重受其害。”于是请求增筑徐城,相水的冲击,用木头堤保护的,水虽然恢复到,不能因为病慢慢的。

因此,水已经离开了,而人民更加亲近。于是登城的东门为大楼呢,粉刷以黄土,说:“土地是胜水。”徐人互相鼓励成功的。车辆正在进行在宋,将登上黄楼,看看川,吊水的遗迹,就在黄楼的赋。他说的是:

原文:子瞻与客游于黄楼之上,客仰而望,俯而叹,曰:“噫嘻殆哉! 在汉元光,河决瓠子,腾蹙钜野,衍溢淮泗,梁、楚受害,二十余岁。下者为污泽,上者为沮洳。民为鱼鳖,郡县无所。天子封祀太山,徜徉东方,哀民之无辜,流死不藏,使公卿负薪以塞宣房,瓠子之歌,至今伤之。嗟唯此邦。

俯仰千载,河东倾而南泄,蹈汉世之遗害。包原隰而为一,窥吾墉之摧败。吕梁龃龉,横绝乎其前,四山连属,合围乎其外。水洄洑而不进,环孤城以为海。舞鱼龙于隍壑,阅帆穑于睥睨。方飘风之迅发,震鞞鼓之惊骇。

诚蚁穴之不救,分闾阎之横溃。幸冬日之既迫,水泉缩以自退、栖流枿于乔木,遗枯蚌于水裔。听澶渊之奏功,非天意吾谁赖?今我与公,冠冕裳衣,设几布筵,斗酒相属,饮酣乐作,开口而笑。夫岂偶然也哉?”

翻译:子瞻与客游在黄楼之上,客人仰头望低头叹息说:“哎呀危险吗!在汉武帝元光,黄河在瓠子,腾缩小钜野,漫衍淮泗,梁、楚受害二十多年。下面的是沼泽,上的是潮湿秽恶。百姓为鱼鳖,郡县没有什么。天子封祭泰山,闲步东方,可怜的无辜百姓,流死不收藏,让公卿们背着柴火来堵塞。宣房瓠子之歌,到现在受伤的,感叹只有这个国家。

俯仰千年,河东倾而往南流,遵循汉代留下的伤害。包括原隰而为一,看到我墙的摧毁。吕梁相抵触,横绝吧他的前;四山相连,包围在这外。水漩涡中而不进,环绕着孤城认为海。舞鱼龙在护城河沟壑,检查船帆在睥睨。当旋风的迅猛发,地震战鼓的惊骇。

如果蚂蚁的巢穴的不救助,把民间的横向崩溃。到冬天的既紧迫,水泉缩以自退。栖流场在高大的树木,给枯蚌在水边。听澶渊这次建功,这不是上天的意志我谁依赖?现在我和你,冠冕衣裳,设置多少布席,斗酒相连接,饮酒饮酒奏乐,开口笑,这难道是偶然的呢?”

原文:子瞻曰:“今夫安于乐者,不知乐之为乐也,必涉于害者而后知之。吾尝与子凭兹楼而四顾,览天宇之宏大,缭青山以为城,引长河而为带,平皋衍其如席,桑麻蔚乎旆旆。画阡陌之纵横,分园庐之向背。放田渔于江浦,散牛羊于堙际。清风时起,微云霟。

山川开阖,苍莽千里。东望则连山参差,与水背驰,群石倾奔,绝流而西。百步涌波,舟楫纷披,鱼鳖颠沛,没人所嬉。声崩震雷,城堞为危。南望则戏马之台、巨佛之峰,岿乎特起,下窥城中。楼观翱翔,巍峨相重。激水既平,渺莽浮空。骈洲接蒲,下与淮通。西望则山断为块,伤心极目,麦熟禾秀,离离满隰。

飞鸿群往,白鸟孤没,横烟澹澹,俯见落日。北望则泗水湠漫,古汴入焉,汇为涛渊,蛟龙所蟠。古木蔽空,乌鸟号呼。贾客连樯。联络城隅。送夕阳之西尽,导明月之东出。金钲涌于青嶂,阴氛为之辟易,窥人寰而直上,委余彩于沙碛,激飞楹而入户,使人体寒而战栗。

息汹汹于群动,听川流之荡潏,可以起舞相命,一饮千石,遗弃忧患。超然自得。且子独不见夫昔之居此者乎?前则项籍、刘戊,后则光弼建封,战马成群,猛士成林,振臂长啸,风动云兴。

阁青楼,舞女歌童,势穷力竭,化为虚空。山高水深,草生郊墟。盖将问其遗老,既已灰灭而无余矣。故吾将与子吊古人之既逝,闵河决于畴昔,知变化之无在,付杯酒以终日。”

翻译:子瞻说:“现在安在快乐的,不知道快乐的快乐呢,一定要涉及到伤害的人就知道了。我曾和儿子冯这楼就四面看,看天空的宏大,缠绕青山认为城,引长河而为带。他们如同席平皋衍,斾斾桑麻蔚吗。在田间的从横,分园房屋的朝向。放田在江浦,分散牛羊在烟时。清风时有发生,微云霮。

山川开阖,苍茫千里。东望那山参差不齐,与水背道而驰。群石倾斜到,截流而西。百步涌波,船只纷。鱼鳖倒下,没人能在。声振雷去世,城墙是危险。向南望去,玩马的台,巨佛的山峰,萧归吗崛起,向下窥视城中,楼观翱翔,嵬峨相重。激水平定,见王莽浮在空中。高骈洲接待浦,下与淮通。向西眺望那山断块为,伤心极目,麦熟乔秀,离离满洼地。

天上的飞鸟群去,白鸟我没。横烟碧波荡漾,低头看到落日。北望则泗水湠浪漫,古汴流入了,汇成汹涌深渊,蛟龙所申屠蟠。古树蔽空,乌鸦大声。商人连樯,联络城角。送夕阳的西部尽头,引导明月的东出。金钮涌在青嶂,阴气氛为之退避。窥探人世而直上,委托我彩在沙漠。激飞间而进入户,使人身体寒冷而颤抖。

在所有动息汹涌,让河流的影响翻。可以用跳舞相命令,一喝一千石,抛弃忧患,超然自在。而且你没有看见那过去的居住在这的人吗?以前是项羽、刘邦戊,后来就光弼、张建封。战马成群,猛士成林。举起胳膊长啸,风吹云兴。

朱阁妓院,跳舞歌童。势穷力尽,变为空。山高水深,草生在废墟。大概要问他留下,既然已经化为灰烬而不多了。所以我要给你,吊古人的已经消逝,闵河取决于过去。了解变化的不在,交杯酒以整天。”

原文:于是众客释然而笑,颓然就醉,河倾月堕,携扶而出。

翻译:于是众宾客释然而笑,然而,在醉坍塌,河倾月落,带着扶而出。

赏析

《黄楼赋》采用汉代以来的传统的主客对答的形式,骈、散互用,但基本以偶句为主,整齐但又不乏变化。将叙事、议论、抒情有机结合。因情而宜,不拘一格。

这篇赋虽以“黄楼”作题,但不像汉、魏的《两都赋》、《上林赋》等重点铺排两都、上林的风物,它没有对黄楼的形状、结构作铺排,而把主要笔墨用在对黄河决堤的描述并因此引出一番议论,所以,黄楼仅仅是情感和议论的引发剂。在描写水患的时候,作者从总体构思出发,将历史和现实对照起来,显得深厚、有力。

上枢密韩太尉书

【题 解】

此文是苏辙19岁刚中进士时写给当时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使韩琦的信,希望得到他的接见。“太尉”,秦汉时官名,掌兵权。枢密使相当于太尉,所以称韩琦为太尉。在这篇书信中,作者着重表示了仰慕求见的热忱,并阐述作为一个写文章的人,其本身的胸怀气量、素质修养、生活经历等,与文章的风格有着必然的联系,这在古代应是独到的见解。

【注释翻译】

鉴赏分析

这篇求见信,意在求见,但却从作文入手,以从容雄健之笔畅谈古今名士、天下奇观,提出了著名的为文的“养气”说。文章把写好文章而“养气”和谒见太尉交错在一起,说明养气是终生之志,拜见太尉也是终生之志,表明求见太尉的热忱和养气的重要。全文构思巧妙,措辞得体,运用了衬托与排比,感情充沛,议论风生,酣畅而有奇气。

文章开头就奇兀不凡,没有仰慕之类的陈词俗套,而是首先自我介绍,提出作文与养气的密切关系。对于如何养气,作者列举两例加以具体说明:一是孟子善于通过加强内在修养培养“浩然之气”,太史公善于通过游历山川养气,一内一外,养气途径不同,但是都使他们的文章达到了文气充沛的效果。作者在第二段接着述说自己实践文学主张的经过,通过前后两种不同学习经历的对比,说明了只有开阔眼界、见多识广才能激发志向。至本段末作者由名山大川、秦汉古都一步一步到引出韩太尉,并说“辙也未之见焉”,在此作者是引而不发。直至第三段作者用三个排比句写出自己此次来京之己见,再用一个转折词“而”强调指出自己之未见,方才倾吐出欲与太尉见面亲聆教诲的愿望。行文至此,读者但觉裹风挟电,声威袭人,而文章的“奇气”也尽在不言中了。最后,作者婉言请求“赐归待选”,并再次提出希望太尉屈尊指教的心迹。

文章脉络清晰,由远至近,由古到今,由为文到为政,层层铺垫,委婉曲折之中又直白通畅;全文文词畅达,汪洋淡泊,沉静雅洁,似其为人。东坡云:“子由之文,词理精确,有不及吾,而体气高妙,吾所不及。”

但文中将韩太尉与名山黄河、欧阳公相提并论,列为天下大观,难免有言过其实的吹捧之嫌,流露出当时社会所流行的浮夸阿谀的风气,这是不能效法的。

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解释

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解释

原文,太尉执事:辙生好为文,思之至深。以为文者气之所形,然文不可以学而能,气可以养而致。孟子曰:“我善养吾浩然之气。”今观其文章,宽厚宏博,充乎天地之间,称其气之小大。太史公行天下,周览四海名山大川,与燕、赵间豪俊交游,故其文疏荡,颇有奇气。此二子者,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?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,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,而不自知也。

解释,太尉执事: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,对此想得很深。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,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,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。孟子说:“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。”现在看他的文章,宽大厚重宏伟博大,充塞于天地之间,同他气的大小相衬。司马迁走遍天下,广览四海名山大川,与燕、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,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,颇有奇伟之气。这两个人,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?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,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,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。

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

此文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。选自《栾城集》卷二十二。枢密韩太尉(即韩琦),当时任枢密使(掌管军事大权)。“太尉”,秦、汉时官名,掌兵权。枢密使相当于太尉,所以称韩琦为太尉。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,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。一个是刚刚考取进士的青年,一个是掌管全国军权的大官,怎么开口下笔呢?

首先是称谓问题。为了表示尊重,不直呼对方,而称“太尉执事”。“执事”,左右的人。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。

正文分为四段。

第一段,先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,明确提出:“以为文者,气之所形”,文章是“气”的表现。气,指人的修养、气质、精神力量。接着提出总领全文的“养气”说。“气可以养而致”:“气”,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。在具体阐述“养气”说的时候,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说明。一是孟子的“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”。“浩然之气”:即博大刚正之气。作者认为,孟子的文章,内容宽厚宏博,并且充溢在天地之中,正是跟他的“气”的大小相称。这实际上强调的是内在修养问题。二是司马迁。作者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,知多见广,所以他的文章风格疏放潇洒,跌宕多姿,颇有奇气。这实际上是强调外在阅历问题。最后,作者总结道,孟子、司马迁二人的文章,都不是学出来的,而是因为“气”充满在他们心中。这段论述很周严。

第二段,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“养气”说展开论述。作者有前后不同的两种学习经历。第一种是交游不广、见闻不博,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。第二种是“求天下奇闻壮观,以知天地之广大”。作者在谈到第二种学习经历时,列举了四个事实:一是经过秦汉故都,尽情观赏;二是眺望黄河,想像着古时的英雄人物;三是到了京城,饱览一切,知道了天地的广阔、美丽;四是谒见了欧阳公,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汇集在这里。归纳起来,实际上是游览天下名山大川,广交天下的文人学士。而这两样,实际上说的都是外在的阅历,可见,苏辙是更重视外在的阅历的。

写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韩琦接见,文章至此,却还只字未提。

第三段:由上文欧阳公,自然引出韩琦。这一段主要是颂扬韩琦。表明欲见之意。“才略冠天下”,才能谋略位居天下第一。“入则周公、召公,出则方叔、召虎”,是说韩琦在内政方面有如周、召二公之贤,在领兵方面就像方叔、召虎那样能干。“不志其大”:志,有志于。这段最后“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,闻一言以自壮,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”,明确求见之意。

第四段,再次自明志气,再次表明求见之意。“益治”:进一步钻研。“且学为政”,并且学习治理政事。“辱教”,屈尊指教。这一段特别申明入京师“非有取于斗升之禄”,可见其志向宏大。

最后对此文谈几点意见:

1.“养气说”有值得借鉴处。作者在论述“气可以养而致”的时候,特别强调了客观阅历的重要,这实际上是强调了生活体验对一个作家的重要作用。今天看来,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。但文中所说“文不可以学而能”的观点,是有片面性的。同“气可以养而致”也相矛盾。郭绍虞在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中,对这句话也有微词。他说:“??子由上不能如子瞻之入化境,而下又不敢有作文之意,不欲求工于言语句读以为奇,此所以谓‘文不可以学而能’。”

2.写作手法上比较新颖、巧妙。先离开主旨,纵论其他,到了第三段“太尉以才略冠天下”,笔意才收拢来,扣紧题目,读来不但没有离题万里之感,而且仔细体味,前面所述,正是烘托下文。特别是第四段,从另一角度申述非求“斗升之禄”,而以“益治其文”为其志,来进一步说明求见韩琦的原因。这样的文章,在构思上是需要功力的。

3.即使从写法上看,也不能说没有作态的意味。信中流露出的当时社会所流行的浮夸阿谀的风气,更是不能效法。

上一篇:上海企业信息查询(上海企业注册信息在哪里看?) 下一篇:没有了
本文标签: